南京馬拉松“島式穿越”為什么能破圈

今年南馬后,最大的熱點是南京媒體發(fā)布的南馬首次使用“島式穿越”視頻,傳播效果很好,連央媒也紛紛介入,為這一做法大為叫好。
很難得,馬拉松破圈靠的不是負面。
其最大的賣點是方便市民穿行賽道,大大降低了馬拉松擾民指數(shù)。你們不是總說馬拉松封路擾民,老百姓一肚子怨言嗎,現(xiàn)在南馬通過這種手段,既維護了賽事的正常進行,又保障了市民的出行需求,是不是很完美?
在馬拉松圈子內(nèi),這種做法其實不算新鮮。國內(nèi)好幾年前就有了,當然是從國外學來的。這兩三年,我跑過的多場賽事中,都遇到過類似場景,再早些年錫馬也曾用過。


那為什么唯獨這次南馬出圈了呢?兩點,一個是國內(nèi)大環(huán)境的迫切需求,一個是南馬做得徹底。
關于馬拉松,最近一個階段發(fā)生了什么,大家心知肚明。真的是馬拉松出了問題嗎?完全個人感覺,我們的馬拉松已經(jīng)足夠優(yōu)秀,這有點拿著放大鏡挑毛病的味道。對于馬拉松這種大型群眾性參與賽事,適度的“亂”是常態(tài),如果不允許其發(fā)生,不符合人性。
某種程度上,眼下辦馬拉松猶如刀尖上跳舞,而且要跳得穩(wěn)、跳得美,比在平地上還要棒。如此高標準、嚴要求,賽事必須積極應對,有所回應。
南馬選擇了“島式穿越”,跟過去一些賽事用時的小打小鬧不同,大張旗鼓,竟然設置了95處穿越點。可以想象,市民橫穿賽道,就跟過馬路等個紅燈似的,肯定不會再對馬拉松反感了吧。

人前的風光
賽后南馬官方推文中,對于“島式穿越”只字未提,可能在賽事眼中,從專業(yè)視角,就是個正常操作。
當?shù)孛襟w覺得這是個新聞,用短視頻呈現(xiàn),一下子切中了馬拉松的“痛點”,不管圈內(nèi)的、圈外的,都為這一做法拍手稱快。
馬拉松太需要這樣的宣傳、倡導了,其實這只是南馬今年諸多工作、很多變革中的一點。
賽前,大家都知道,南馬在名額管理上取消了大量的直通,抽簽方式上進行了改革,設置了A、B兩個抽簽段,成績好的中簽率稍高點,滿足了各個群體的需求。這在國內(nèi)是個新創(chuàng)舉。


匯跑愛玩各種新技術,像參賽服發(fā)放機,這次由按鈕式升級為芯片感應式,由志愿者人工投遞的方式升級為機器智能投遞。
都說馬拉松浪費嚴重,那就多在環(huán)保上用力。今年南馬存衣包、臟衣物收納包、南馬定制款雨衣均選用可降解材質(zhì),賽事完賽袋選用麗新布材質(zhì)(回收PET塑料瓶片制成的縫編無紡布)。
在南馬起點檢錄入口處,有回收池,選手可以將不需要的衣物和雨衣投放在回收池內(nèi)。
補給站采用了一體化搭建。尤值得一提的是,補給站垃圾池擋板升級,增加垃圾清掃口,使用工業(yè)吹風機對賽道上的垃圾進行及時清理,使得補給站的“臟亂差”能夠明顯改觀。

背后的努力
去年,南馬的加油鴨爆火,今年又推出了升級版,形象更可愛。
選手加油包里,有一只加油鴨禮品海綿,賽道上的降溫海綿也是加油鴨形狀。跟加油包里的材質(zhì)有所區(qū)別,南馬希望選手可以自發(fā)把賽道上的加油鴨帶回家,物盡其用,既環(huán)保,又減少浪費。
在賽道7、11、13、17、31公里處,加油鴨對觀賽市民進行發(fā)放,增強市民和選手的互動性。
今年新增了加油鴨周邊衍生品,在博覽會官方衍生品展位有售賣,還制作了非售賣款的尖叫版加油鴨。選手可以拿去年賽道補給站海綿加油鴨來官方衍生品展位,兌換一只新的尖叫版加油鴨走。


可以看出,一個小小的加油鴨,南馬做了多少文章。這實際上跟“島式穿越”是一個理,將一件事做好、做充分,亦是一種功力。
今年南馬最大的一個變化,我認為是完全融入城市了,其不只是比賽前后讓大家意識到馬拉松的存在,而是貫穿了一整年。
從2月26日的南馬會系列活動開啟,大半年來南馬會搞了好幾場活動,在年中有個南馬座談會,暢談今年南馬;8、9月份南京馬專題的社區(qū)居民代表互動交流會,一氣在鼓樓區(qū)、建鄴區(qū)和秦淮區(qū)辦了三站;還有南馬進社區(qū)的各類互動,包括放電影等。
馬拉松屬于城市,真正優(yōu)秀的馬拉松不只是比賽日時的熱鬧,而是融入城市,在日常生活中,就在市民身邊。南馬這一年來將馬拉松外延無限擴大,做了很多看上去瑣碎卻極有價值的工作,這正是成就一場頂級賽事的內(nèi)核,也是每年都會有“出圈”的必然,誠如“但行好事,莫問前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