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運會跨欄冠軍劉景揚被忽視,媒體為何獨寵吳艷妮

作者 | 十三妹
實在看不慣某些人,某些媒體,所以就吐槽幾句。
在剛剛結(jié)束的第十五屆全運會田徑女子100米欄決賽上,奪冠大熱門、四川名將吳艷妮痛失金牌。
廣東選手劉景揚以12秒81的成績爆冷拿下冠軍,福建選手林雨薇以12秒94獲得季軍,吳艷妮則以12秒84摘下銀牌。
但媒體不是把鏡頭對準冠軍,而是給給了吳艷妮。一時之間,吳艷妮痛哭、吳艷妮淚灑、吳艷妮爆哭到臉上的彩繪都花了,上了各大媒體頭條。
而真正的冠軍劉景揚,那個跑出12秒81創(chuàng)造個人最好成績的廣東姑娘,名字卻蜷縮在報道的角落,甚至干脆消失不見。戲,就這么被第二名亞軍搶了。

搶戲的不只是吳艷妮,更是她身后那個巨大的流量機器。發(fā)飾、寫真、直播、熱搜,當一位運動員的場外話題遠超場內(nèi)成績,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現(xiàn)實:競技體育的邏輯,正在讓位于飯圈文化的邏輯。
吳艷妮的貢獻不可否認,她用時尚和個性為冷門項目招來關(guān)注,這在商業(yè)上是成功的。但問題在于,當成績不夠好時,這些噱頭是否還應擋在真正的冠軍面前?當跑道上的先后都被模糊,體育還剩什么?
劉景揚的沉默,恰恰反襯出這種荒誕。這位與吳艷妮同齡的運動員,13年來竟一直跟著三級跳項目訓練,跨欄只是"兼職"。她自嘲是"最懂三級跳的跨欄運動員",話里話外是委婉的訴求:請給我專業(yè)資源,我能做得更好。
這不是凡爾賽,而是一個被系統(tǒng)性忽視的天才發(fā)出的信號。她靠“跨界”拿下全運會金牌,戰(zhàn)勝的還是狀態(tài)正佳的對手,這份實力的含金量,遠超那些精心設(shè)計的流量游戲。
可惜,實至而名不歸。媒體看不到她的潛力,也聽不到她的聲音,因為眼淚比成績更容易傳播,爭議比實力更有流量價值。
這背后,是媒體勢利眼的共謀。在點擊率為王的時代,冠軍是誰不重要,誰能帶來10萬+才重要。于是,跑道被重新定義:金牌是劉景揚的,但“熱搜冠軍”、“頭條冠軍”、“眼淚冠軍”都是吳艷妮的。
這種顛倒,遠不止于體育。當社會把注意力都給了會哭的孩子、會鬧的話題,那些真正在賽道上拼命、在崗位上堅守的沉默大多數(shù),就成了透明人。

更深層的問題,在于我們?nèi)绾慰创皟r值”。東莞夜經(jīng)濟需要發(fā)文件“應批盡批”才能激活,有人哭笑不得,因為當年這片熱土上的活力根本不需要政策吆喝。
如今,文件要反復查重避免抄襲,筆桿子們絞盡腦汁編新詞、對仗工整,卻忘了最樸素的道理:管用就行。就像體育,誰快誰就是王,這本該是鐵律。可現(xiàn)在我們更關(guān)注誰更會包裝、誰更會上熱搜,形式的熱鬧遮蔽了內(nèi)核的堅實。
人文關(guān)懷領(lǐng)域能不倒退已屬優(yōu)秀,體育又何嘗不是?四季輪回,萬物歸元,可如果連跑道上的先后都分不清,還談什么社會公正?還怎么為普通人安放機會與尊嚴?
但批評吳艷妮并非要否定她的全部。她為項目帶來的關(guān)注是真實的,她的個性表達也無可厚非。問題在于度的把握——當個人品牌凌駕于競技規(guī)則之上,當媒體選擇性地失明,整個系統(tǒng)就失衡了。
劉景揚不需要施舍,她需要的是被看見??匆娝?2秒81,看見她的"三級跳式跨欄"背后的巨大潛能,看見一個不靠作秀、只靠硬實力的運動員如何被辜負。
要打破這種困境,需要重建我們的價值坐標。體育管理部門應當給劉景揚這樣的實力選手更多專業(yè)支持,讓訓練資源與比賽成績真正匹配。
媒體機構(gòu)需要重拾專業(yè)主義,讓金牌回歸頭條,讓實力贏得掌聲。作為觀眾,我們更應保持清醒,用理性的關(guān)注為真正的優(yōu)秀喝彩。
吳艷妮搶戲了,這出戲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光彩。
下一篇: 返回列表